杏坛荟 > 详情

老高大话乡土中国(2) | 教师之声

2024-04-25 15:42

486人阅读 收藏

专栏介绍:学科网百万级别新媒体加持,期待您的分享!(👉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温馨提示:投稿文章为老师原创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


摘要: 乡下人被称为土头土脑,在我的东北老家,乡下人叫农老卡,意思是卡乎乎的,近乎猥琐,有骂人嘲讽之深意,说话者大抵是城里人,大有唯恐被沾染上病毒似的。乡下人被叫做农老卡,源于经济上穷困,土里刨食的挣钱方式,他们拿钱很金贵,消费又极节俭,就地取材者居多,能省则省,夜间能不点灯就不点灯;岳母家的电视早已经不看了,岳母说看了眼睛累,实则怕花钱,怕平时不积小,到家里有大事的时,拿钱费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中述及民国乡村扫盲会遇到的环境、交际、文字等诸多窘境怪事常理。“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诚哉斯言,于我心有戚戚焉。这让我想起在乡间读书时代的陈年往事。大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邻居家来了个城里的小孩叫李桐(化名),因为和邻居家的孩子在同一间学校读书,邻居家的大人便邀我们兄弟二人到他们家里一同做作业,这期间,我发现李桐的字写得规矩饱满,棱角分明,全然不像一个小学生能写出来的,羡慕不已。深究其原因,和家长指导有关,和城中老师的指导及时到位有关。我们这几个坐地产,乡村的孩子做作业也像拔猪草一样图个快,走心咂摸品味这方面还是少了点。若是这样,乡间的大人会说这是“发大愚”(表现自己笨拙的意思)。假期作业写了几页,我们几个乡村的孩子会带着李桐到离家五里许的小河套去游泳,当地也叫凫水玩,实际上就是在水中扑腾几下,溅起雪白的浪花。我们乡村的几个孩子动作麻利,瞬间入水,在水下呆一两分钟,再立足河床起身抹脸,揩净,再笑看对方神情,寻找共鸣,追求野趣。那李桐入水的动作有板有眼,还是那么老成,身子大半部分入水了,洁白的大屁股还露在水面之上。调皮的我们趁机打他屁股一下,又瞬间入水,再出来,一脸无事,像是与已无关的模样。李桐委屈地说:“你们再这样,我就翻脸了。”说话时,有腔有调有情。李桐在城中的生活没有农村这样的环境,他到了我们村里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清新的,让他回味,让他思索。他和表哥东海的搞不好关系,鸡声鹅斗的,倒是和邻居的我们俩兄弟混得熟。李桐回城后,还托他二姨给我们捎来了他给我们的礼物,感谢那个夏天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对他的照顾,我们彼此也约略知道城市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楼房,有雅静的校园,路上无泥水,对于我们是个遥远的梦。他们的礼物也有对我们的些许同情,农村之苦,农活之多累。


上高中了,一天听闻城里要来哥哥和姐姐两个人,心里非常高兴。一则,到了高中,学习苦,效果不甚佳,内心茫然,爹妈也帮不上,终于有了可以倾诉和取经的人了。二则,来了人,家里的氛围也可以活络些。哥哥叫迎九,后改名迎艽。迎九意即迎接九大,九大是姨夫仕途上最得意之时,毛远新的秘书。哥哥喜欢踢球,又知道我们这区域号称足球城、足球乡,足球明星出了一大把,带着这些先入主见的东西,他和我们踢。他球踢得倒斯文,身高腿长,动作近于潇洒,我们兄弟俩个触球推转踢一气呵成,不给哥哥腾挪转身的时间。哥哥像是找着了踢球可以提高的对象了,心里乐,每日踢球,逢踢必大汗淋漓。哥哥年长我们几岁,长得白白净净,像个知识分子,可他比我们的跑跳能力并不占优势,因为我们从小就会干活,就要干农活,不干活也没啥乐趣,就别提有什么兴趣班、文化培训机构的了。我们干的农活有捡牛马粪、垫猪圈、到磨房粉粮、剁鸡菜、拔猪草等等。踢足球之余,我们兄弟俩问起哥哥、姐姐一些高中知识,哥哥不高兴了,说:“我到你们这儿来,就是不想知道这些东西。”后来,他还终于讲了点儿高中学习的事。大哥后来和我们去草地捡蘑菇,他可开心了,这里让他心无杂念,可以好好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静谧。我们捡到一个蘑菇就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似的。大哥还夸奖我,说得有道理。“只要发现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的。”晚上,乡间,灯下,庭院中,见到碗中含有蘑菇的汤,大哥想必是乐不思蜀了。那个时期,大哥还跟我讲起官场上领导念稿中念到“下面有掌声”一类的笑话,虽然听得不甚懂,但大哥城里来的人他讲得这些对于我们乡下孩子就是奇闻,就是外面精神世界的一切了。大哥、大姐在乡村居住期间,大哥还和我们谈论自己写诗的事,自己的本子写满了诗,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自己还是认真看了,不甚懂,记忆犹存。因为我在那时也有写诗的冲动,我们在写诗的年龄段在乡间相见相互交流。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如是解读“语文”二字。“祸从口出。”“少说一句,你就能死吗?”农村人不愿说,不敢说,最终不会说,大抵是这样的情形了。但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该说还得说,要不乡村还有真理存在吗?乡村人所处的是一个熟人社会,见面寒暄是必须的了。“大哥好!”“妈!”“爸!”见了人要打个招呼,这是礼仪上的,是代表一个人家教和修养的。乡村人见面不打招呼不说话是最忌讳不过的了,这代表着决裂,两家或是两个人有仇怨了,不想再来往了。“吃了?”“吃了!”“足球看了?”“看了。”“挺有意思。”“郝海东那个球进得带劲。”乡村人交流简洁,短语、短句多,很少长篇大论做报告似的。“今年挣了吗?”“挣了。”“挣了不少。”“20多万吧。”乡村人碍于面子,谈到钱的时候,都说自己挣着了,显得自己有能力,这样在人群中就有“辈”了。如此交流之后,私下里的结论几近乎一致“就吹牛x了,没有真格的。”在乡村,寡言少语,有爱心的长辈是受人欢迎的。何新润的爷爷负责给生产队猪圈喂猪。冬季养猪房煮一大锅土豆,灶中火苗红似火,锅中久煮的土豆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小孩子的味蕾早在不知不觉中就打开了。何新润带着我们去和他爷爷要吃的。他爷爷眯着眼笑着,飞快地从大锅里挑出雪白的、沙瓤的土豆依次递给我们,忙说:“快点走,别让队长看着了。”眼神对视着我们充满爱意亲情。这位老人我到他们家几次,吃完午饭,老人会听侯宝林的相声,笑点处,老人蹙缩的带褶皱的脸又绽开年轻人的容颜。他和二儿子一家住在一处,屋外面的阳光洒进来,他头枕在卷好的被褥上甜然地睡着了,醒来又开始寡言少语,不停移动脚步于“工作”当中。些许闲暇时,他会抽着自卷的烟,见人来了,他人只是笑笑而已。


因为言语多,两家打仗,你死我活的事不少。大抵以xx女人说了xx的坏话,相关人要查个水落石出,以证自己的清白无辜。这件事最大的教育效果是“闲谈莫论人非”,可是人心不古,说了话的人,只要说了,就有可能被冤枉,哪怕他说的是真事,却触碰了人家的隐私和底线。在乡村,合理找不到找不到法律依据的事多的去了。因此,在乡村,熟人的社会,见面打个招呼,这是礼仪之需,情理之需,交往之需。无事,尽量少扯东家里长,西家里短,不要惹火烧身,自讨苦吃,两败俱伤。


在乡村,语言的表达以第三者叙述为佳,红白各占半边。祥林嫂阿毛式的故事今如石头扑通一声在水面击起大的浪花,晕散一波接一波的涟漪,在乡村各家各户重复温习,乡村,我所在的,听到三起两起是本村的,一起是镇上高中的,趴在穿行在乡村东侧的火车道上被火车碾压而死。那惨状血里糊拉,村里人说起,相关人士听起,毛骨悚然,当事人的成长经历、遭际如幻灯片清晰地幻现在眼前,久久不失。xx家孩子上了名牌大学,xx家孩子在军队里干到了师级,给自己家带来了诸多好处。这样的喜事,在乡村人中传递,在传递中加入个人情绪和语言,直至最后成形,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段子,乡村人用别人生活中的励志式故事点亮自己憧憬的梦。


我师范学院毕业又回到自己的母校工作,这里的一切比较熟,但这里的一切又非常人所能忍耐,这里的校园文化很纯粹,又很反人类。在如此乡村高中工作,对于教师要求很高,至少要会两门语,一种是当地语,是谓口头语言;一种是普通话,是谓书面语言。这在城里教书的人看来,也许是怪事,但入乡随俗,这一点还是要懂,必须要懂,否则人家是议论你,评价你。“这个人怪。”“这个人清高。”“这个人说话让人觉得起鸡皮疙瘩。”当然,这些评论不会在当面说你的,只能靠自己去体悟了。不体悟,不幸福;早体悟,早解脱;体悟得通透,人机关系活跃。有个高级黄的例子。一个小孩子给大人东西吃大人说:“叔叔不要,叔叔有。”帅气的中年男子讲完拈支烟在嘿嘿。旁边的收拾干净有点姿色的中年女子咧开嘴角笑得眼露光芒。在《论语》中就有记录。论语《述而第七》中说道:“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刘兆丰教授诠评:“可能是当时因各地方言所致,思想交流很为困难,孔子率先带领弟子以雅言读书、执礼。”这一诠评没有考虑到乡土社会在没有陌生人环境语言表达的最恰当方式取决于场合和听众。孔子私下里和学生交流用“乡音”,这样表达更直接,更方便,交流无障碍,容易产生共鸣。上升到文化传承层面,孔子就必须讲“雅言”这一书面用语了,不这样还原不了阅读文本的本色。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玩的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概念,他没有考虑到鲁镇民众接受习惯。(孔乙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多乎哉,不多也,”源自《论语·子罕》,孔乙己表达的是他参加科举考试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转换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变书面语为口语。孔乙己语言表达的狭隘愚昧自闭化的故事烛映出他远远没有自我的思想突围,囿于科举考试,好吃懒做,穷困潦倒,“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文字下乡》中写道:“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买帽子,口渴了,却用手捧热水喝,不知事前准备一个茶缸;病倒了,住在宾馆里,“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陈奂生进城感到的无助和好笑,实际上是因为他的生活常识欠缺。二十一世纪,到特区来工作。我和一些来自农村的同时就闹了一些笑话。原本准备好零钱,才能上车。我们是拿着大票站在上车门口的一侧准备找钱,被女司机一声呵斥:“下去——!”满脸通红羞臊无比地下了车。看见斑马线我们“飕”的一下跑到那一头了。三嫂笑着对我们说:“一看就知道你们不是城里人。”三嫂说着,一步稳似一步地行进在斑马线上,从容大度,旁若无人,可我们就无此种风范。某个局的局长曾和我谈论高考的事,我说:“试卷考的内容都是城里的,如果考农村的,我们会进更好的大学。”这位局长挺认同我的话,他讲自己在公务员考试的时候,考的是农村题材,他比较熟,当年他考了前几名。他说时很得意,庆幸自己在乡村长大。当年在沈城读书的时候,是在夜间,与我们兄弟俩一同下楼的是远亲三姑姥的外孙李岩。他说:“你们下楼怎么这么费劲,动作慢还要用脚底摸,下脚那么重。”他哪里知道,我们在农村走的平地多,上楼的次数少,根本不熟悉楼梯的上下走法。好在当年二十郎当岁,上下楼梯不费力,细思量尴尬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无以经历的人哪会有这种窘境,我们也算是人在“囧”途了。费孝通说:“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在乡村,几乎每四五个男姓就有个外号,时间长了,他的大名知道的称呼的倒少了。马猴子、三泥了个沟(学名泥鳅)、三老总、毛刷子、偏头、马老四、日本老二、老二蔫、四老坏、大头、娘们宫、韩大鼻子、孙小眼、马老弯、刘大耳、三粘子、大娘们、眼镜张、于小鬼、二驴子、何狗子、哑巴杰……这些外号因为得到了三里五村熟人们的认同,很快就叫开了,这些外号或表现了当事人的外形特点,或表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或表现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也有更深刻的文化原因,人起贱名好养活,贱名之叫就有它的市场了。在乡村熟人的社会中,“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很正常的事了,因为大家太熟了,“眼睛是会说话的”。不满意时,会瞪对方,或向对方翻白眼,表示自己的不满意;正视着对方,平和的面容,是表示对对方的信任或好感,无戒备心。


语言表达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言表达因为在纸上有先后顺序的排列的考量,但事情在发生、发展之时,几种情形是同时发生的,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全凭作者或说话者的权衡或感觉决定孰轻孰重,哪种方式为佳。语言表达的效度还要看讲话人的身份。俗话说:“人微言轻。”就是这个意思。乡村人中带官带长讲的话自然比普通村民有分量,自然受众会多些。在乡村中,有比语言表达更厉害的了,那就是烟。彼此吞云吐雾,弥漫周遭,如仙幻境,说几句话,此外一切尽在默契和无言中。无言在熟人化的乡村中未必是好事,因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你不求我,我未必不求,谁家没有个大事小情的,谁家没有个三灾二难的。在乡村,见面打招呼,是个礼仪,是必需的,但是打了招呼未必有深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有的,这种交际的最终状态是贫穷处境下人的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在我小时候读书的乡村学校,我到小小的庭院树木参天,却只见主人独来独往,无所谓穷,无所谓富。在生产队的体制下,钟被敲响,队员集合,队长安排活儿,之后,各自去干各自的,相安无事争工分,若不懒馋游手好闲,年终分红也乐观,不会大富,也不会一家人挨饿。


文字下乡是必须的。文字承载了知识,拥有知识的村民,懂得化学、物理电学,药物学等,他们做饭做菜就会明白如何调理;他们在田家耕地就可以少用畜力、人力,工作效益会大大提高;他们在打农药时,就会合理配药,妥善保护好自己,不会被农药浸渍到自己的内脏里,减寿折命。文字下乡除了带科技,还要带人文情感,打开眼界,看外面的世界有精彩,有多无奈。拥有家国情怀,体会哲理,参透物理,分享事理,投入到改天换地的奋斗中。文字下乡不应一阵风,它应该持续。乡间对文字的需要不是直接的,不是长久的,但有时需要迫不及待。母亲在生产队做过保管员,做过领妇女干活的组长记工分。她跟我说过,长时间不写字,字都忘了,就慢慢学,忘的字都捡起来了,不是将老师教的知识又还给老师了。母亲记工分的帐就挂在自家的墙上,有来要工分的,母亲听了合理就给她记上,母亲的字小巧娟秀,亦如她美好的心灵,善悟的心灵。文化传承靠文字。必须意识到“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文字不太完善的部分我们要找到并弥补,利用现代科技去完善它,跨媒介融合的做法拓展了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但“文字”使用者自身还要有打铁人的硬本领,一讲究文法,二讲究艺术,最大程度减少文字在传承中“走样变形。”祸从口出不能阻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生产、生存、生活的需要,虽然有时无言是最高的处世哲学,但纷纭的世界,白驹过隙的人生,孩子的声音永远是父母心中盛开不败的莲花,它释放了父母的牵挂、担忧、顾虑,打开了亲子之间的心结,面对生活,走向阳光,即使雨大如倾盆,如瓢泼,天如同塌下似的。


文末小贴士

01作者介绍

高山,现任教于珠海市第二中学,曾任教于大连市一〇二中学语文教师。2009年被授予珠海市先进教师;2012.9 在珠海被广东省总工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共广东省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23年在珠海被珠海市教育局授予“珠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02投稿通道
教师频道面向一线教师,全面招募原创稿件,稿件一经采用将有电子证书及实物礼品奖励。投稿请扫描二维码加入群聊,与全国各地教师共同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