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荟 > 详情

【心育随笔】第138期|优雅老去——《不情愿的照护》读后感

2024-04-24 14:10

7人阅读 收藏

老龄化社会来临,出生率断崖式下跌,生育政策试图力挽狂澜,却终究敌不过内卷带来的的诸多压力。年过四十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们从看不懂到看淡,经历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考验。


家有患病父母需要照顾,对于独生子女来说,这件事恐怕不是用责任与福气来形容那么简单,真正身处其中,就会知道,这是对你半生积累的能力、经验、智慧、体力的综合考验,也是促你飞速成长的绝佳机会。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或许还有其他微妙的平衡需要拿捏与考量。


《不情愿的照护》是中信出版社8月份出版的一本书,作者是英国人——不情愿的照护者。匿名出书是为保护父母的隐私,或许还有着自己的一分顾虑。本书是日记体,记录了2017年11月-2018年9月期间全职照护父母的经历,全书结束时,故事仍在继续。


故事从哥哥的一个电话开始,八十六岁的爸爸需要住院,妈妈已经八十八岁。作者当时四十七岁,没有工作,婚姻破裂,没有孩子,不会开车,有抑郁症,比他大十二岁的姐姐和比他大九岁的哥哥都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因此,当医院准许回家调养后,作者就成了搬回父母家的最合适人选,从此成为了一个照护者:“就扛起这副担子而言,四十七岁的我并不比七岁的我更够格。”


一方面是父母身体机能的下降:听力障碍导致沟通总像吵架一样开足音量,温感的失调令整座房子在盛夏也必须开足暖气,层出不穷的小毛病及小乱子让生活每时每刻绷紧着一根弦。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肯放下的固执与威严:非要开车去餐厅,晕倒在餐厅,叫急救车;无休止地网购有用没用的物品;脚上的溃烂不遵医嘱导致更加严重……在自己的人生乱成一团的当口再面对这个自己无力应付的局面,作者时有崩溃感,好在有哥哥姐姐,给到很多帮助。


英国的医疗救护体系也与我国不同,我国的住院护理是以家属为主,没有家属陪护事事亲力亲为的住院患者在医护人员看来都是另类的存在,英国的住院陪护连同居家康复,却都由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提供照护服务。所以作者的父亲住院期间,竟会是全家人能缓一缓气,好好休整休整的阶段;而我们如遇亲人住院,那就等同于需要全家总动员的一场战斗。父亲出院后在有成年子女全职居家陪护的前提下,护工依然是每天三次上门,帮助患者穿衣起床、如厕、服药、上床入睡等等,每次都是收拾停当再离开,且大部分服务不需要付费;而我们处在相同情况下的子女则大都面临着忠孝难两全的困境,请护工又老贵……


这本书开本很小,也不厚,却比预想的看得慢得多,也许就像作者遮遮掩掩不肯写出姓名一样,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车轮吱吱嘎嘎驶过每一个相似的日子的艰难阻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快读都快不得。


早些时候看过美籍印裔医生阿图写的《最好的告别》,两本书有着相似的主题,所不同的是那本书有一些更专业的解读,且还让你了解到,哪怕一家子都是医生,在这种情境下也一样会不知所措。所以,不必担心,我们都做得很不错。


不过,这个话题也可以不那么沉重,衰老其实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它意味着往事都酿成了甘美的酒,意味着时光愿意多留你一程,意味着有更多机会与亲朋相伴,也意味着人生有了更多圆满的可能。至于青春容颜与矫健步伐这些无法再拥有的,就将之看成优雅老去的代价吧。

相关推荐